- 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3:49 点击次数:55
天顺元年5月11日,长陵卫、献陵卫、景陵卫三卫派出5000名士兵,包围了天寿山下的寿陵。在工部尚书赵荣的指挥下,士兵们迅速行动,对地面建筑和地下玄宫都进行了彻底的损毁。
位于天寿山的大明皇陵中,前肃孝皇后杭氏的遗体安葬于寿陵玄宫,尽管她的封号已被撤销。明英宗朱祁镇为何下令挖掘并破坏陵墓?这一举动完全源于他对弟弟景泰帝朱祁钰的报复心理。
天启元年,明光宗朱常洛即位仅一月便离世,朝廷因时间仓促未能选址新建陵墓,便将废弃的寿陵简单修缮后作为其安葬之地,即庆陵。关于这一说法的真实性,让我们来探讨一番。
【庆陵的前生今世】
1620年7月21日,明神宗朱翊钧逝世,这位统治明朝最久的君主在临终前指定皇太子朱常洛继承大统。朝廷追封其为"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",并以"神宗"作为其庙号。
正当朝臣们热火朝天地整顿万历朝遗留的政务疏漏之际,新登基的君主于八月二十八日传召内阁首辅方从哲等人入宫觐见。面对群臣,天子首先示意他们尽心辅佐皇长子朱由校,随后便提及了寿宫事宜。当方从哲仍在详细禀报神宗皇帝定陵建造进展顺利时,圣上突然将其打断,语出惊人道:“此乃朕之陵寝。”
谈及寿宫之事,大臣们禀报先帝陵寝工程进展顺利。皇帝随即指着某处说道:"此处将作为朕的陵寝。"群臣连忙进言:"陛下万寿无疆,何必急于考虑此事?"皇帝仍坚持强调此事的重要性。—《明光宗实录卷八》
九月初一凌晨,年仅三十九岁的明光宗朱常洛逝世,这位仅在位一月的君主被后世称为"一月天子"。依照传统,当年仍沿用万历四十八年年号,次年方启用泰昌元年。然而新君未能等到改元便驾鹤西去,这一变故令朝野陷入困境。
经朝臣讨论,朝廷于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初一至十二月廿九之间划定泰昌元年,此前维持万历纪年,次年启用天启年号。公元1620年十月,朱常洛被追谥为"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",庙号定为"光宗",后人常称其为"光宗贞皇帝"。
明熹宗朱由校继位之际,皇宫内已停放了三具先帝梓宫:神宗、光宗以及孝端皇后王氏。面对接连的国丧,这位新君迫切需要确定一个关键事项:先帝们的陵寝选址问题。
寿陵荒废后,民间习惯称其地为"景泰洼"。由于神宗与光宗两位皇帝的国丧亟待处理,时人普遍认为匆忙之间只能将景泰洼简单修缮作为光宗陵寝。这一说法在乾隆时期编纂的《钦定日下旧闻考》中得到了官方认可。
庆陵作为光宗贞皇帝的陵寝,坐落于裕陵西南方位,民间惯称此地为景泰洼。此处原为景泰年间建造的寿宫所在地,后因英宗重掌政权,景泰帝被安葬于西山脚下,导致该地空置。光宗驾崩后,因时间紧迫无法另择吉地,便沿用此处作为帝陵选址。—《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三十六》
十月十日,刘一燝大学士与礼部尚书孙如游受命前往皇山岭实地考察。勘察结束后,他们向熹宗呈报,盛赞此地"癸山丁向,乃至尊至贵之地",且得"百灵庇佑"。熹宗随即允准在此营建陵墓,并下令择吉日动工。
1621年1月19日,明朝皇室陵墓的建设工作正式启动。进入闰二月后,刘一燝再次呈递奏章,强调陵区内的一座小山需要完整保留,建议参照仁宗献陵的处理方式,"不得削减任何尺寸",因此施工图纸需要重新设计。
庆陵的建设可谓一波三折。三月间,原定"吉壤"在施工中遭遇坚硬岩石,工程被迫停滞。为避免嫌疑,朝廷委派大学士韩爌重新勘察,最终确认此处确为"真穴"。施工团队继续掘进,成功在岩层下方发现了"五色土",这一发现令所有相关人员欣喜若狂。
皇帝表示:"庆陵选址吉祥,足以宽慰朕的孝心。建设方案已经确定,应立即加紧施工。"—《明熹宗实录卷八》
通过分析可以得出,庆陵与景泰洼之间存在本质区别,这一判断基于三个关键论据。
神宗与光宗相继离世,中间间隔不足两月,接连举办两场国葬确实带来不小负担。然而,神宗的定陵工程早在1590年即万历十八年便已完工,朝廷只需按照既定流程安排入葬事宜即可。
在明朝,仅有少数在位较久的君主生前就建造了陵墓,包括太祖的孝陵、成祖的长陵、世宗的永陵和神宗的定陵。其他皇帝的陵墓都是在他们去世后才开始选址动工。那么,光宗的庆陵又有何独特之处呢?
第三点,肃孝皇后早已安葬在寿陵地宫,若庆陵选址在景泰洼旧址,施工时玄宫区域为何会出现石块?
基于这些因素,庆陵与景泰洼的关联性可能仅体现在地理位置上。两者相距较近,甚至存在寿陵部分区域被纳入庆陵园区的可能性。然而,这并不改变庆陵和景泰洼本质上是两个独立实体的客观事实。
【一帝三后的庆陵】
1621年7月29日,庆陵地宫完成最后一道工序"合龙门"。同年8月27日,明光宗的灵柩启程,于9月4日安葬于庆陵。随同下葬的还有孝和皇太后及迁葬至此的孝元贞皇后灵柩。1627年12月,孝纯皇后灵柩也移葬庆陵。这一现象引发了疑问:为何明光宗拥有多位皇后?
作为锦衣卫指挥佥事郭维城的二女儿,郭氏在1602年被册封为皇太子妃。两年后的1604年5月,她诞下了皇太子的长女朱徽娟,即怀淑公主。
郭氏在万历四十一年腊月二十四日逝世,此后未再育有子女。万历四十三年五月,"梃击案"引发朝野震动,为平息众议,神宗追封她为"恭靖皇太子妃",并于同年十二月将其安葬于皇陵。
在泰昌元年十一月,熹宗登基后为其生母郭氏追封尊号为"孝元昭懿哲惠庄仁合天弼圣贞皇后",后世简称为"孝元贞皇后"。郭氏虽未曾正式册封为后,但作为光宗元配,得以与光宗同葬于庆陵,其神位也被供奉于太庙,并获准使用"贞"这一帝王谥号。
顺天府大兴县出身的王氏,最初被选为皇太子朱常洛的侍妾,随后晋升为才人。她为朱常洛诞下两位皇子,分别是长子熹宗朱由校和次子简怀王朱由㰒。
在1619年3月24日,王才人逝世。作为皇长孙的母亲,神宗皇帝特别下令,其殡葬规格参照恭靖皇太子妃郭氏的旧例执行。
在1620年泰昌元年十一月,明熹宗登基后为其生母王氏追封尊号为"孝和恭献温穆徽慈谐天鞠圣皇太后",后世多称"孝和皇太后"。作为明代庶出皇帝的生母,王氏与先帝合葬的礼遇沿袭了自英宗周贵妃以来的皇室传统。
1621年8月27日,光宗皇帝与孝和皇太后的灵柩同时启程,最终安葬于庆陵。然而,鉴于身份差异,王氏的牌位仅被安置在紫禁城的奉先殿内,未能获得进入太庙的资格。
刘氏出身顺天府宛平县,以淑女身份进入太子东宫。1610年12月,她为朱常洛诞下第五子朱由检。由于不受太子宠爱,刘氏在1615年离奇去世,外界普遍推测与太子有关。这一事件恰逢"梃击案"发生,很可能导致太子迁怒于刘氏,最终造成其死亡。
因失宠于光宗,遭贬谪后去世。光宗事后懊悔,担心神宗知晓,严令宫中保密,将其安葬于西山。—《明史卷一百十四·列传第二》
在天启二年九月,明熹宗登基后,册封其唯一存活的弟弟朱由检为信王。同年十二月,刘氏作为信王的生母,被追封为贤妃,并赐谥号“贞靖”。
公元1627年八月,明熹宗朱由校驾崩后,由于没有子嗣,其皇弟朱由检被立为新君。朱由检登基次日便下令礼部审议贞靖贤妃的尊号事宜。同年九月,刘氏获追封为"孝纯渊静慈顺肃恭毗天钟圣皇太后",简称"孝纯皇太后"。到了十二月,崇祯帝颁旨将孝纯皇太后的灵柩迁至庆陵安葬。
庆陵玄宫的设计图纸上,棺床原本规划为安置一位皇帝与两位皇后。但在孝纯皇太后迁葬至此之际,人们意外发现其空间竟可容纳一帝三后,这一巧合令在场官员无不震惊。冥冥之中,似乎预示着明朝的气数将在朱由检手中画上句点。
占地27600平方米的庆陵,其布局与仁宗献陵相似,宝城前的两进院落被一座小山分隔。这种独特设计造就了"水绕山缠"的排水系统,在十三陵中独树一帜,既保持了风水格局,又提升了景观美感。历经岁月沧桑,如今神功圣德碑亭、祾恩门、祾恩殿及左右配殿等建筑已不复存在。
#图文打卡计划#
